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区别
定义、区分与相关法律后果
在刑法中,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是两种重要的犯罪形态,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定义、区分标准以及法律后果三个方面对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进行阐述。
犯罪预备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制造犯罪工具、收集犯罪资料、踩点等。
2、特征:犯罪预备行为具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即为了实施犯罪;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客观危险性,可能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犯罪未遂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2、特征:犯罪未遂行为已经超出了预备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但由于各种意外原因,如被害人反抗、警方介入等,导致犯罪未能得逞。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分标准
1、犯罪预备行为通常发生在犯罪计划阶段,而犯罪未遂行为则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之后。
2、犯罪预备行为主要是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工作,而犯罪未遂行为则是直接针对犯罪对象进行的攻击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的社会危险性相对较小,而犯罪未遂行为的社会危险性较大,因为后者已经对犯罪对象造成了实际损害。
法律后果
1、犯罪预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预备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犯罪未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犯罪未遂行为,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未遂行为是由于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则应当免除处罚。
案例分析
以一起入室盗窃案为例,某犯罪分子事先踩点,确定盗窃目标后,携带作案工具深夜潜入被害人家中,在翻找财物过程中,被被害人发现后逃跑,该案中,犯罪分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预备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因此构成犯罪未遂。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在定义、区分标准以及法律后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正确区分这两种犯罪形态对于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